清 論書札(局部) 段玉裁
清代段玉裁(1735—1815),學術文化界推許他是一代樸學宗師,稱其“湛深經史,尤精六書”“在文字學上坐第一把交椅”“杰出的中國語言學思想家”,有著著名的語言學家、經學家、文獻學家、思想家等文化標識。段氏以學術名世,今有大量研究論著,而拓展閱讀視野,利用新見文獻資料,我們或可發(fā)現(xiàn)段玉裁書法的一些獨特之處,并可藉以重估其研究價值。
段玉裁書法的獨特之處有以下三點:
一是有較好的家學淵源,專門學習過書法。其祖父段文“精書法”,有史料稱段文“勤學之余,尤精書法,銀鉤鐵畫,為世所珍”,著有《書法心得錄》。其書今雖不傳,但卻給段玉裁播下了希望的種子。段玉裁早年也為學習和研究書法,下過不少功夫。如29歲時他在京師向梁聞山“虛心問以筆法”,始知“撥鐙法”。這種“執(zhí)筆之法”由王羲之、王獻之“二王”以后,至唐、宋、元、明諸大家,口口相傳如是。兩年之后,段玉裁訪得當代傳人何國宗,為求得真?zhèn)鳎活櫛狈铰《旌?“乘驢車至其家求見” ,段氏筆下此事頗具戲劇性,到了何家,何家以“老病不能對客”為辭,讓一孫輩接待,從中不斷傳話,最后肯定段玉裁“君已得之矣”,并“贈以所臨米、黃二帖”。段玉裁晚年作《述筆法》,記其學習“撥鐙法”的經過,“回首追溯,一如東坡作《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》也”,并希望此法能傳承下去。段氏認為,當代書法不及古人原因有二,“無古人之胸中,又不得古人執(zhí)筆之法”。古人執(zhí)筆之法的要義在于“指以運臂,臂以運身”,詳述之就是“古人知指之不能運臂也,是故使指頂相接以固筆,筆管可斷指,鍥痛不可勝,而后字中有力。其以大指與食指也,謂之單勾;其以大指與食指中指也,謂之雙勾;中指者,所以輔食指之力也�?傊^之撥鐙法。王獻之七八歲時學書,右軍從旁掣其筆不得,謂此法也。舍此法皆旁門外道也” 。堅固其筆,指法得當,而后才能“字中有力”,此是“二王”書法的正法。
段玉裁以學術名世,其弟則以書法家名世。二弟段玉章“受筆法于祖,工于行楷” 。四弟段玉立,包世臣作《國朝書品》,將書法分為五品,即神品、妙品、能品、逸品、佳品。妙品以降,各分上下,共為九等,即五品九等說。段玉立居于“能品下”�!端囍垭p楫》卷五有《與金壇段鶴臺明經論書次東坡韻詩》自注,知段玉立有“小真書及草書”傳世,被認為“嫻于書法”。由此可見,段玉裁兄弟多人在書法上有一定的造詣,并得到世人的認可。
二是曾鉆研過書法理論,對書法評論有其獨到的認知。常州市博物館藏有段玉裁《論書札》一文,葉鵬飛有《挺拔秀雅一絲不茍——段玉裁行書〈論書札〉》(《青少年書法》2002年第8期)對其進行評論,王振華輯入其文《經韻樓遺文輯考》,其文如下:
鄧文原謂:東坡中年用宣城諸葛豐雞毛筆,故字稍加肥。晚歲自儋州回,挾天海風濤之氣,作字如古槎怪石、怒猊扶木、奇鬼搏人,書家不可及已。同里朱文畿上舍,抱雋才,負奇氣,而不為時用。以其磊砢郁勃之積,一寓于書。于魏晉以來諸作者,無所不窺,而尤浸淫于宋之南宮、東坡,以盡其變往臨天馬賦。見知于歸愚、香樹兩尚書,命貞諸石,以公同好,而文畿尤孜孜于筆簏,以志必傳。茲所臨東坡集陶歸去來辭詩,紆馀寬博,有得于性情、筆墨之外,其足以超時流惡札,而直造古人無疑也。昔東坡和陶詩盡卷而止,自謂得性之所近,文畿之臨坡,毋亦猶坡之和陶云。段玉裁。
這是段玉裁為同鄉(xiāng)朱文畿寫蘇東坡集東晉陶淵明《歸去來辭》的一篇贊頌的序跋。從元大德年間書家鄧文原論及蘇字開始,述其來源,論其特點,評其價值,“超時流”而“直追古人”�?梢�,段玉裁對書史相當熟悉,信手拈來,且有鮮明的個人見解,顯示出較強烈的“尚古”傾向。這與他的學術功底是分不開的。
三是段氏是著名語言文字學家,對書法的理解有其獨特之處。段玉裁撰寫了影響巨大的語言學經典《說文解字注》。東漢許慎《說文解字》,是我國第一部系統(tǒng)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,也是研究甲骨文、金文和古音、訓詁不可缺少的橋梁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而歷代流傳中產生不少訛誤,加之內容艱深,難以閱讀,段玉裁費數(shù)十年之力為之作注。一般認為段注有以下貢獻:一是校注《說文》傳本的訛誤,二是發(fā)明許書通例,三是根據(jù)古代群書訓詁解釋許說,四是闡發(fā)音與義之間的關系,五是說明古今字和假借字和字義的引申與變遷。段氏同時代的學術大師王念孫稱譽該書“千七百年來無此作”,現(xiàn)代語言學大師王力先生認為段氏“在文字學上坐第一把交椅”。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,書法創(chuàng)作須臾不可脫離文字之形,二者有著“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”的緊密聯(lián)系。書法同時是寫字的最高層次,深究漢字底蘊,通曉漢字形體流變,輔以書法技藝,則能“美化”“神化”漢字。歷來書法家未必成為語言文字學家,而古代語言文字學家雖未必以書法家著稱,其遺留下的筆墨,則多可與書法家媲美。段玉裁《論書札》手跡,就被認為“結體嚴謹端妙,體勢舒展自然,也屬文人雅作”。
段氏書法的價值,前人有過不多的評論。日本學者山本悌二郎、紀成虎合著《宋元明清書畫名賢詳傳》卷十四有《段玉裁傳》。顧廷龍《章太炎先生篆書墨跡序》(見《顧廷龍文集》,《蕓香閣叢書》本,北京圖書館出版社、上�?茖W技術出版社2002年,第226頁)論清代中晚期書壇中有這樣的論述:
影響所及,篆書之書法遂辟新徑。鄧石如創(chuàng)停云之間架,運行書之筆勢,吳讓之、陳曼生、胡甘伯、趙撝叔此一派也。王虛舟、洪北江、孫淵如、馮景亭,猶斯、冰之遺緒,此一派也。至吳愙齋則取法周金,羅叔言則擷采殷契,此又一派也。若江艮庭、段懋堂、陳碩甫、陳簠齋、俞曲園、孫仲容則皆隨筆作書,不事工整而有高雅之致,此學者之派也。
將段玉裁歸入學者書法一派,篆書開辟新徑,隨心性而作,不追求工整而有“高雅之致”,評價較高。
孫洵《清代乾嘉學派與書法》認為:“段氏書法以小篆最見功底,結字準確、筆筆中鋒,提按變化豐富�?�、行書極富儒雅氣�!薄熬烷_風氣而言,乾嘉學派的戴震、錢坫寫的金文,段玉裁、孫星衍、洪亮吉寫的小篆與追隨者、崇尚者相比較,幾乎無一雷同者。但都重視傳統(tǒng),又能體現(xiàn)個人風格。尤其是段玉裁不僅書法造詣精湛,在自撰聯(lián)中還提出“‘揚榷今古,镕鑄中西’之說,可見當時這些學者治學的風氣�!边@充分肯定了段氏書法“造詣精湛”,個人風格明顯。
關于段玉裁書法的研究,有兩個方面似可加強。一是關注相關研究領域,獲得最新學術成果。一般認為段玉裁書法墨跡很少,這可能與關注其書信往來不夠有關。段玉裁與劉端臨書信往來眾多,劉盼遂輯編的段氏文稿《經韻樓文集補編》,收錄有31通,其中有一些還幸存于世。日本東京上野博物館藏有原墨十通,現(xiàn)在也可以看到。這些新發(fā)現(xiàn)的手跡,應當視為段氏書法研究的重要資源,從中可以考察其行草等方面的書法成就以及兼擅眾體等特點。
二是結合史料,知人論世。其曾祖段武曾說“士無論窮達,當為天地間有用之人”。祖父段文留下了“不耕硯田無樂事,不撐鐵骨莫支貧”的祖訓。父親段世續(xù)設館在外,做事“必求無愧于心”,母親“性孝謹,肯勤苦”。段玉裁繼承良好的家風,重視個人品德的養(yǎng)成,讀書與從政都重“君子之直立”、特立獨行,從小樂學,晚年抱病治學。段玉裁可以說是一個獨特的學問家、德藝雙馨的書法家。
�。ㄗ髡呦禆|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東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所長)
(編輯:趙超)
轉載自:中國文藝網